中新社兰州12月6日电 (戴文昌)“文以载道 联接古今——兰州天水百幅馆藏明清楹联展”6日在兰州市博物馆开展。展期为3个月,至2024年3月5日结束。

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综合了民俗文化、对句艺术、书法艺术与制作工艺。
12月6日,观众在兰州市博物馆参观“文以载道 联接古今——兰州天水百幅馆藏明清楹联展”。九美旦增 摄

据兰州市博物馆馆长李周明介绍,此次展出的楹联作品涉及作者名家50余人,其中与甘肃有关的就占近40人,如唐琏、安维峻、左宗棠、范振绪、吴可读、水梓等名家大儒。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艺术智慧、娴熟的笔墨技法勾勒出时代风采,展现书法楹联的魅力与特色。
此次展览共展出兰州市博物馆和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楹联作品近百幅,以时间为脉络,分为“翰林风貌”“名士雅集”两个单元。这些作品呈现了明清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艺术创作风貌。
12月6日,展出的楹联展品。九美旦增 摄
楹联习俗,源自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出现合律对句,是楹联形成的重要标志。楹联与书法的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李周明说,书法楹联,顾名思义就是书法家与楹联的结合,人联互动、妙趣横生,字体依联而舞、内容因之变活,相得益彰、自然天成。文字与书法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工具与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此次展览让楹联文化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与交流。(完)
中新网天津12月6日电 (孙玲玲)12月6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签署《绿色数字航运走廊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推进天津与新加坡绿色数字航运走廊建设。
12月6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签署《绿色数字航运走廊合作备忘录》。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供图
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绿色航运走廊方面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与相关方的合作,推动实现在新加坡和天津提供低碳和零碳排放燃料,以及燃料加注基础设施建设,以共同加快航运业的脱碳;在数字化航运走廊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加快推进全球化标准的制定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推进实现高效的港口停靠、货物流动及数字化升级。双方同时在备忘录中达成一致意愿,将积极分享绿色和数字化航运走廊建设经验,为建立国际航运全球标准作出贡献。
据了解,天津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枢纽,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近年来,天津港率先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全国设立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率先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绿色运输港口,为世界港口智慧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新加坡港作为全球领先的枢纽港,是跨太平洋航线的重要节点,也是海运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来先后与多个国际港口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加快推进全球范围内绿色数字航运走廊建设,为国际航运可持续发展和全球供应链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此次会签为契机,以天津港智慧绿色示范经验为基础,围绕智慧绿色港航建设等,持续深化推进与新加坡港在相关领域和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地见效,积极推进港航绿色低碳和智慧化的全面升级,为国际航运可持续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完)